从建立100%覆盖全市城乡的“妇女之家”,到联系2000余家社会组织并分层建立台账;从扶持“妇”字号基地1171个,到妇女小额贷款累计11亿元……近五年来,北京市各级妇女组织把妇女群众工作融入到社会建设和管理的各领域和各方面,成功实现了向“枢纽型”社会组织的转型。
以妇女发展需求、服务需求、维权需求、文化需求为重点,在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中,妇女组织正充分发挥其独特的组织优势和群众优势。
6660个“妇女之家”全覆盖
方阿姨上午一打开院门,门口闪出4张热情的笑脸,祝福声随即扑入耳中:“方阿姨,祝您生日快乐!”
方阿姨家住灯笼库胡同,今年69岁。登门给她过生日的,是南池子社区妇代会主任和三名年轻的居委会工作人员。
这是社区“妇女之家”五年前创新推出的亲情服务。如今,90%以上的居民都享受过这项服务。巾帼志愿者服务队用温情服务赢得了社区居民的高度认可,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社区居民没有因为搬进居民楼、安装门禁而生疏冷漠,依然亲如一家。社区里搞文体活动、开展文明创建,只要一招呼,大家都热情满满地来了。
目前,全市已经建立6660个“妇女之家”,在全国率先实现全覆盖。此外,北京市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建立妇委会3214个,在“两新”组织建立“姐妹驿站”1958个,也像“妇女之家”一样发挥着润滑基层和谐的作用。
同时,各区县积极推进“妇女之家”的特色化建设,普遍建立“一站、一线、一队”,即妇女儿童维权站、维权服务热线、巾帼志愿服务队,使“妇女之家”联系妇女群众有渠道、服务妇女群众有依托。
各级妇联组织还紧紧围绕城市社区管理的重点难点问题和广大妇女多元化的社会需求,创办了各种服务载体,吸引基层妇女群众进“家”。例如,朝阳的“和事佬协会”、丰台的“市民劝导队”、东城的“社区帮吧”、门头沟的“姐妹快乐吧”、房山的“阳光小屋”、大兴的“家长里短调解团”等一批富于女性特色的服务组织,在服务基层妇女和家庭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引入专业社工联动全面服务
坐落在潮白河东岸的顺义区前礼务村,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劳动力投入到第二三产业,留守在村里的儿童和老人已占总人口的24.5%。老人们的业余生活非常贫乏,摸两圈麻将、打几把牌是每天的“必修课”。另外,市妇联家庭综合服务站的社工通过调研发现,很多老人都患有高血压、糖尿病,但大家对慢性病的认识严重不足;帮助子女照顾孙辈的老人也不在少数,隔代教育差强人意。
家庭综合服务站将培育社区兴趣小组作为服务的切入点,建立了健身类、文艺类、手工类、儿童特长、亲子沟通等诸多小组。服务站的专业社工,发动村里居民参与兴趣小组,极大提升了村民对活动及村内事务的参与度。
家庭综合服务站项目实施以来,立足试点社区,处理家庭危机,调适家庭关系,协助儿童青少年成长,关爱社区空巢老人,在取得良好社会服务效果的基础上,培育了社区自治组织并建立了志愿者队伍,提升了“妇女之家”的专业化服务水平。“妇工+社工+志愿者+社会组织”四方联动服务模式的成功探索,凸显了妇联组织作为“枢纽型”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积极效果。
枢纽职能带动社会组织成长
2013年10月,一个特殊的训练营在市妇联社会工作部的操持下正式开班,北京妇女社会组织负责人、优秀女企业家代表、基层创业女能人等近70人参加了培训。这个名为“社会企业家训练营”的项目,旨在通过培训引导学员定位所在妇女组织的愿景与使命、思考组织未来战略设计,并将新的运营理念等传递给参训学员。
自2009年被命名为北京市第一批枢纽型社会组织以来,市妇联开展的类似项目还有很多。
三年来,市妇联已争取到1041万元社会建设专项资金支持妇女社会组织开展社会服务。与此同时,市妇联还着手建立社会组织服务基地,孵化培育社会组织。
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推进社会建设工作,是新形势下妇联组织的新任务、新使命。妇联组织在社会建设中的探索和努力,让党开展妇女工作的阵地更坚强、妇女群众的“娘家”更温暖。(记者 童曙泉)
bet365最新备用网站官方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关注“bet365最新备用网站”,获取独家新闻资讯。
更多精彩请关注各大微博平台@bet365最新备用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