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者与留守儿童共同享用亲手做的午餐。 张瀚祥 摄
“三下乡”期间,留守儿童在大学生志愿者的帮助下与外出打工的妈妈视频通话。 张瀚祥 摄
暑假刚刚开始,重庆科技学院大一的刘其沛没有直接回老家山西晋中,而是走进重庆南岸区迎龙镇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和刘其沛一样,重庆的大学生们纷纷走进各个基层单位,开始了暑期实践。
重庆炎热的暑假本是学生们休息调整的好时间,而如今,很多大学生们主动走出家门、走进社会,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各大高校组织的与农民同吃同住的“三下乡”活动也受到大学生们的青睐。
记者11日从共青团重庆市委了解到,今年将有七千余支实践队伍、七万多名大中专学生,深入到该市38个区县,参与暑假“三下乡”实践活动。
刘其沛跟随“重庆科技学院教育关爱服务团”来到的是重庆主城区南部的迎龙镇,这里是当地有名的留守儿童聚居镇,镇中心的迎龙小学的学生大多都是留守儿童。
“来之前我已经设想过对接家庭的条件会不太好,事实上来之后才发现这里比想象中还要遭。”今年18岁的刘其沛说,从小都是父母在身边陪伴着长大,第一次近距离的和留守儿童生活在一起,感觉他们“不自信、交流能力不强”。
大二的娄世玥住进了一对姐妹花的家中。两姐妹的父母在外地打工,已经大半年没有回过家了。在一次问卷调查中,娄世玥发现在回答“常常如何评价自己做的事情”时,两个孩子都选择了“做得比别人差”这一选项。
“亲情的缺失,让留守儿童很难得到同龄人该有的快乐和自信。”娄世玥告诉记者,她希望在活动结束后,每个月都能来这里看望小姐妹,成为他们倾诉的伙伴。
为了在短暂的“三下乡”实践活动中增强孩子们的自信和活力,大学生志愿者们还在迎龙小学操场开展了一场小小“世界杯”足球赛。志愿者和孩子们在没有球框、没有球线的操场上踢得不亦乐乎。娄世玥说,这是几天来她第一次看到孩子们尽情地狂奔和欢笑。
重庆科技学院教育关爱服务团的带队辅导员杨倩介绍,今年暑假重庆科技学院共组织了14支实践团队,深入武隆、长寿、垫江等区县参与“三下乡”。走进迎龙镇的队伍还被南岸区文明办授予了“南岸志愿者”的队旗。
杨倩表示,暑期“三下乡”不光是给乡里乡亲带来礼物,而是真正的同吃同住,让青年学生深入到基层,用他们的所学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大学生们除了“三下乡”,还有很多人利用暑假时间开展创业实践,将大学课堂里的所学融会贯通。
在四川外国语大学读书的男孩曾小桃告诉记者,他在学校期间就利用擅长摄影的优势创办了原创明信片工作室,成为学校知名的明信片达人,也捞得了人生第一桶金。这个暑假,他已经回到老家江津中山,卖起了古镇主题的明信片。
“大学生不应只是读书,应该走出象牙塔看看更广阔的世界。”在曾小桃眼里,学生时代的社会实践是人生的一笔财富,能学到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虽然暑期社会实践能拓宽大学生们的视野,但部分实践时间短、流于形式等也成为社会的诟病。对此,共青团重庆市委副书记叶力娜说:“大学生暑期实践不应是作秀,要切实际、注重走心。”(张瀚祥)
bet365最新备用网站官方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关注“bet365最新备用网站”,获取独家新闻资讯。
更多精彩请关注各大微博平台@bet365最新备用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