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红柳》剧中,支教老师为维族学生努尔曼过生日。 董莹 摄
赴新疆支教学生杨寒露在火车站跟母亲告别。 董莹 摄
取材保定学院新疆支教毕业生群体真实事迹的话剧《胡杨·红柳》,5日晚在河北省保定市直隶大剧院首演,吸引近600名市民观看。
据了解,该话剧由保定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保定学院等联合出品,保定市艺术研究所、保定约定无限演艺传媒有限公司承制。
《胡杨·红柳》共分为8幕场景,由近30位演员出演,该剧以保定学院首批支教的15名毕业生登上奔赴新疆的火车为开端,讲述了这批支教毕业生群体克服来自家庭、社会的重重阻碍,放弃继续深造及在当地工作的机会,远赴西部边陲地区教书育人,并为提高当地教育质量无私奉献,最终扎根贫瘠荒漠的感人故事。
场景一:未和家人商量就已签订支教协议的毕业生杨寒露(剧中角色)即将登上奔赴新疆的列车,她不安的在车站来回走动,害怕自己的选择得不到父母的支持。父母前来“送行”,并对已考取“专接本”的女儿苦口婆心挽留,希望她留下来继续完成学业。杨寒露告诉母亲,到了西部一样可以继续学习。母亲见女儿初心不改,甚至用断绝关系来威胁。杨寒露咬咬牙,眼里含着泪水,最终怀着对母亲的愧疚登上了西去的列车。现场掌声响起。
场景二:毕业生李燕(剧中角色)因不能适应新疆沙漠地区的气候,经常流鼻血。维族学生努尔曼(剧中角色)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了能治好老师的病,她只身一人去采集药材,却不幸遇到了沙尘暴。瘦弱的她在沙暴中东倒西歪,站立不住。沙尘暴来临,李燕发现努尔曼“失踪”了,立即和几位老师前去寻找。黄沙滚滚,狂风肆掠,几个人在沙尘暴中摸爬前行,终于找到了努尔曼,李燕半是担心半是生气的责怪她。但得知努尔曼是为了治好自己的病来采药时,李燕再也掩饰不住内心的感动,一把将努尔曼紧紧抱在怀里。现场观众潸然泪下。
据《胡杨·红柳》导演张学如介绍,为创作出“有血有肉”的作品,今年4月份,三位编剧奔赴新疆且末县,深入保定学院支教老师生活、工作现场,倾听他(她)们的亲情和爱情故事。该群体的优秀事迹深深感动着创编人员,编剧仅用一个月的时间就将剧本创作完成。下一步,该剧将陆续在河北省各大高校巡回演出。
张学如称,胡杨和红柳是生长在沙漠中的植物,胡杨高大挺拔,树立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腐;红柳根系发达,相互缠绕,在缺水的时候互相补给,顽强生存。话剧定名《胡杨·红柳》,意喻保定学院支教学生像胡杨、红柳一样顽强扎根西部,并互相帮扶,将青春无悔的挥洒在这片荒凉的沙漠上。
饰演支教学生李燕的演员王江雪称,其是保定学院音乐系的一名在读生,出演此部话剧,使其深刻的感受到了西部支教师哥、师姐们在平凡中孕育的伟大精神。无论自己将来从事什么工作,都会像他们一样,尽职尽责,勇于奉献,继续将这种正能量传递下去。
带着孩子来观看演出的市民纪姝红称,这部话剧有很深的教育意义。当前,很多学生和老师因为缺少沟通,不免产生隔阂。希望藉此能让孩子对老师有更深的了解和尊重。
2000年,为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号召,河北省保定学院15名毕业生毅然放弃多家用人单位录用及继续深造的机会,带着户口选择到万里之遥的新疆且末县中学任教。截至2013年,该校已有97名毕业生在新疆、西藏、贵州、重庆、四川等地基层工作。2014年,这批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给总书记写信,汇报了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回信,勉励当代青年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吕子豪 徐颖哲 董莹)
bet365最新备用网站官方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关注“bet365最新备用网站”,获取独家新闻资讯。
更多精彩请关注各大微博平台@bet365最新备用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