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万打造“虚拟编辑部”
“‘众筹’顾名思义就是大家一起做公益。哪怕是一块钱、十块钱,有心都可以参与。我们有句话,叫做‘与一个人的十万元相比,我们宁愿要十万人的1元钱。’因为在这些捐款的后面,我们看到的是十万双举起的爱心之手。”邓飞说。在接受北京晨报记者采访时,他刚刚通过众筹方式为自己发起的“孩子与自然”项目筹集了30万元。实现这一目标,仅仅用了7天的时间。
作为知名的公益人,邓飞曾陆续发起打拐、免费午餐、大病医保、暖流计划、让候鸟飞、中国水安全计划、女童保护、点亮心灯等乡村公益项目。
在公益圈的公信力和影响力,让他的公益众筹项目刚一上线就获得了广泛关注。
2014年4月20日,邓飞组建“孩子与自然”团队,希望众筹30万,组建一个5位全职人员,100位图片拍摄和文字编辑等志愿者的团队,运营全国首个原创亲子自媒体,让中国年轻父母关注和服务乡村孩子,并建立联系。
在邓飞发布创刊词后不到24小时,粉丝破千,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媒体摄影记者、编辑等30余人加入了“虚拟编辑部”。 成为项目支持者的最低门槛仅为1元。支持1万元,则可以与邓飞成为微信好友,获得一次中国乡村儿童联合公益项目实地探访机会。
“众筹最迷人的地方在于他能调动最多人的爱心。”邓飞说,中国的爱心参与者不是多了,而是太少了,而且很多公益其实都会有数字的门槛,众筹让这个门槛消失,每个参与者都是平等的。“在第三方的监督下,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公开公正透明,这才是最有生命力的公益。”
挽留最后的农耕
钱塘江的源头衢州一个叫“溪口”的小村庄,是媒体人周华诚的家乡。现在,周华诚已经成了那里的名人。因为一个名叫“父亲的水稻田”的众筹项目,央视到那里跟拍了他两天。
赶在今年的春耕之前,周华诚发起的项目“父亲的水稻田:挽留最后的农耕”在众筹网上线。整个项目的筹资规模只有2万元,项目执行者就是周家的一家三口。支持30元,你就能品尝到周华诚的父亲用传统耕作方式收获的大米1斤。周华诚还通过博客或邮箱分享父亲的水稻田全程种植纪录,一起见证从一粒种子到一捧大米的过程,你还能得到一张由父亲亲笔签名,并印有你的名字的明信片。
周华诚说,设计这个项目的初衷是为了挽救正在遗失的农耕文明。“按照古法种田,成本实在是太高了。市面上大米的价格,父亲母亲的人力加上成本支出,根本不够保本。也许再过五年,会种水稻的孩子在农村找不到一个。”
在周华诚眼里,农村有很多好的东西,但没办法真正到达城市。而基于互联网的新公益形式打通了一个渠道,让有需要的人参与进来。
第一个项目的成功鼓舞了周华诚。“我有了更远的想法,将来是否可能让5户或者10户农民参与进来,按照古法、有机的方式做农业。”
为了吸引眼球,周华诚还在设计一些更富有参与感的有趣回报,比如,在插秧、收割等主要的农事节点,邀请支持者来体验农事乐趣,或者收集农村即将消失的古老农具,整理水稻种植的知识,与支持者分享等。(记者 刘映花)
bet365最新备用网站官方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关注“bet365最新备用网站”,获取独家新闻资讯。
更多精彩请关注各大微博平台@bet365最新备用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