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陈淑惠,女,北京市政协委员。现任希望工程北京捐助中心主任、北京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秘书长,兼任北京市社会组织建设与发展专家委员会副主任。2008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慈善工作者”,2010年、2011年先后被授予“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和“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奖”荣誉称号,2014年3月获得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
记者:很多人形容您是“一个充满激情的社会工作者”、“一个充满力量的女人”,您认为女性从事公益事业有哪些优势?
陈淑惠:做公益,不但要让捐赠者信任你,还要贴近受益人的需求。这一过程需要执着坚守,需要感召力,更需要奉献与牺牲精神。女性与生俱来的性格和心理优势,坚忍不拔与困难抗衡的斗志,都为其从事社会工作提供了有利的先决条件。爱心、细心、谦和与母性,也使得很多女性对公益慈善事业充满了热情,更加容易凝聚一个团队,营造一种家的感觉。
我觉得在公益这个岗位,不要给人一种女强人的感觉,这会无形中带来隔阂与距离。女性领导者应该是好接近的、亲和的,但同时又是干练的,能够在处理复杂问题时迅速做出反应与判断,并且第一时间行动起来。
记者:2014年是北京实施希望工程20周年。您从1999年接手这项工作,可以说历经其大部分的发展历程,有哪些令您印象深刻的人或事?
陈淑惠:太多了,就像过电影一样,讲一个对我触动很大的故事吧。曾经有一位老捐方找到我们,表示要帮助一个中学生、一个大学生。这之前,她资助过两个孩子,其中那个已经大学毕业的孩子给老人写了一封信,感谢她多年的关心与支持,可后面突然话锋一转,希望从此不要再联系了,因为他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有一段身为贫困生被资助的经历。
老人当时边讲边哭,这也让我们好奇她为什么还过来捐款。老人说,虽然心理受了打击,但这些孩子还是需要帮助的。之所以对这件事印象很深,是因为它让我意识到了身上的一种责任。
现如今,帮助人和被帮助已经成为了一种很普遍的事情,然而在实施资助的过程中,我们给孩子的心灵带去了什么?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家庭出身没法选择,但道路是可以选择的,要感恩社会、感恩捐赠者,而不是将其看成一种心理上的包袱,这样的经历并非耻辱,反而应该是人生很好的一笔财富。
由此我也在反思,在捐赠过程中我们有哪些方式方法让孩子觉得不舒服,诸如隐私没有得到保护之类的。我认为,有两句话应当成为所有公益组织一以贯之的工作理念,那就是“我们要为捐赠者提供最专业的服务”、“要让受益人有尊严地得到帮助”。
记者:就像您刚才故事中提到的,让贫困地区的孩子走进学校、走出大山,物质资助必不可少但也远远不够。对他们而言,精神上的关怀怎样才是最好、最有效的?
陈淑惠:现代公益尤其是都市公益,绝不仅停留在把钱捐了,更应关注的是受助者精神层面、人格层面的健康成长,需要全社会营造正常的心理成长环境。对于贫困学生而言,物质帮助非常重要,但是如何让他们有尊严地得到帮助,在资金帮扶的同时享受到精神关怀,得到满满的正能量,这是从事公益的专业人员必须要破解的课题。
经过大量的实地调研和分析,我们发现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现状存在两个极端:一种是特别要强,同时又强烈自卑,走向社会后在人际交往方面往往表现出融入障碍;另一种则是缺少应有的自信。这些都缘于贫困导致的心理自卑感。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会对学生的个人信息加以保护,尽可能不撕开他们的伤口。同时,在捐赠者与受助人之间牵线搭桥,形成一种陪伴式的帮助模式,并组织互动活动。
北京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成立有“阳光之家”,我们向受到资助的贫困大学生无条件敞开大门,不定期组织他们开展植树、公益宣传、到敬老院陪伴老人等团体活动,并且聘请导师给予一对一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就业面试、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困难。
记者:希望工程所到之处,留守儿童是一个很大的群体,有些孩子因缺少父母的关爱变得心理失衡,并出现行为习惯失范、学习成绩欠佳等问题。在京郊农村,留守儿童同样大量存在。作为北京市政协委员,您对于留守儿童的关爱与帮助有哪些建议?
陈淑惠:在北京的怀柔、房山、延庆、密云等远郊区县,不少孩子的父母在城里工作,一家人一周才能团聚一次,我们把这样的留守儿童形象地称为“周末家庭子女”。
为了帮助孩子们建立自信、快乐健康地成长,从去年暑假开始,我们与怀柔区团委合作筹办了“童心呵护”夏令营活动,让孩子们接受专业的心理辅导,一同游戏并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3天后夏令营结束时,他们从最初的眼睛不敢直视、一说话就脸红,变得能够自信表达自己、从容地说说笑笑了。类似这样的活动,不仅给予孩子温暖,还帮助他们塑造了积极健康的良好心态,从而充分体验并感受来自社会的关爱。
2014年年初,我向北京市政协提交了《关于改善留守儿童成长环境的建议》的提案,建议深入研究并准确把握留守学生群体的教育发展、心理辅导、生活扶助等层面的客观规律与真实需求,并结合他们共同的成长经历、生活环境及思想状况,搭建起留守儿童关爱、教育、帮扶的长效机制。
记者:20多年前希望工程可谓一枝独秀,现如今各类公益组织遍地开花,怎样在慈善的大环境中占得先机?公益创新给北京希望工程带来了怎样的发展前景?
陈淑惠:1998年,随着国家九年义务制教育的全面实施,希望工程可以说走向了一个节点。作为希望工程在北京的实施机构,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针对首都的特点,拿出自己的公益项目。
如何占得先机?这需要精细的内部管理、科学的规划设计、专业的项目实施。经过考察并走访北京多所学校,专门针对北京市贫困中小学生的“北京市希望之星1+1”奖学金、专门针对贫困大学生的“学子阳光”等项目应运而生,为此我们还专门建立了公益项目网络支撑平台,对所有捐赠者都要有信息回馈,北京希望工程成为首家开展网上结对、网上捐赠、网上跟踪的社会公益组织。
公益创新无止境,要踏着时代发展的节拍不断分析研究服务对象的需求,据此创新服务产品及方式。站在国际化大都市青少年公益的角度,基于不断创新的需要,我们经过近一年的调研,出台了《北京青少年慈善需求报告》,目前基金会正在探索基于社区的陪伴式帮扶模式。
效仿国外的“约定性”捐款方式,“善薪计划”自2010年启动实施,目前已在4家银行开通运行,通过工薪阶层每月的小额捐赠,实现青少年弱势群体帮扶、应急救灾基金的持续支持。每月来自爱心市民的定期捐款,打造了一个公益“蓄水池”,不用等到大灾大难来了再紧急呼吁。更为重要的是,它传递了一种“让公益成为习惯”的理念,倡导人们像每月交电费、水费一样,把参与公益事业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1元、10元、100元,“蓄水池”里的水越满,就能关爱并帮助更多的孩子。
在我看来,评价一家公益组织,不能只看一年筹了多少款、捐了多少钱,资助了多少人,而是要关注其对社会公益理念的引领,这是公益组织理应承担的重要责任。(赵莹莹)
bet365最新备用网站官方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关注“bet365最新备用网站”,获取独家新闻资讯。
更多精彩请关注各大微博平台@bet365最新备用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