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南京青奥会志愿者”回信,对他们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的精神给予充分肯定,并对他们在青奥会上的工作提出殷切希望。在迎青奥、办青奥期间,逾百万名青奥会赛会志愿者和城市志愿者,铭记习总书记的期望,肩负党和国家的重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以真诚的微笑和周到的服务,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讲文明、重礼仪、团结友善的良好风尚,打造了最美的“中国名片”。同时,借力青奥会的城市动员体系,南京着力在志愿服务区域、项目、群体、时段和机制等方面创新拓展,进一步夯实了志愿服务制度化的基础,全面提升了志愿服务常态化、长效化水平。
一、助力青奥会,做好志愿服务区域从赛会场地向城市空间的拓展
青奥会在一个城市举办,所需要的不仅仅是赛场和住地,而是一个功能齐全、运行高效、服务优良的城市空间。南京把筹办青奥会作为深化社会志愿服务的重要契机,将志愿服务区域从赛会场地向城市空间拓展,充分展现了一个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的古都,在国家现代化道路上的创新活力与文化自信。
南京青奥会设有青奥村和27个比赛场地,招募了20000多名赛会志愿者,为204个国家和地区代表团的3787名运动员、近万名国际奥委会嘉宾、60万名观众,提供了超过200万小时的专业化、国际化、全方位赛会志愿服务,实现零事故、零差错、零投诉。同时,在赛场和住地外,103万名城市志愿者服务城市街头巷尾,为青奥会创造了整洁优美的城市环境和博爱优雅的人文氛围,使整个南京城成为和谐温馨的奥林匹克大家庭。他们用青春激情和精彩表现塑造了最美“中国名片”,展现了礼仪之邦的风采。
做好志愿服务区域从赛会场地向城市空间的拓展,南京市文明委着力抓好三个环节:一是普遍建立城市志愿服务站,全市830个社区、856个骨干志愿服务组织成为城市志愿服务的窗口;二是普惠开展志愿服务专业培训,市志愿者协会协调各方资源面向广大志愿者常年开展志愿服务专项技能免费培训,全面提高志愿者的服务能力;三是普及志愿服务文化,征集并设立了“梧桐叶”南京志愿服务统一标识,创作并推广《最爱梧桐叶》南京志愿者之歌,建立了城市志愿服务嘉许激励体系。
同时,江苏省文明办组织协调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等南京周边城市,积极开展平安守护、文化传播、公共秩序引导、文明礼仪宣传等志愿服务,形成全省联动的青奥志愿服务格局。
二、协力青奥会,做好志愿服务项目从赛事赛会服务向城市综合服务的拓展
在促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服务功能日益完善的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志愿服务越来越呈现出项目化的特征。无论是青奥赛会服务,还是城市生活服务,建立目标清晰、任务明确、服务规范的项目,已成为社会志愿服务组织与管理的客观需要。南京市从青奥会志愿服务项目的设立与运行的规范要求出发,将全市志愿服务以项目化的方式拓展开来,使志愿服务与政府服务、市场服务共同构成社会服务体系的三大支撑。
南京青奥会志愿服务以需求为导向,设立了礼宾、颁奖、文化教育、语言服务、交通服务、竞赛服务、抵离服务等赛会服务项目,形成了400多个岗位的志愿服务体系,定向招募专业志愿者,确保赛会志愿服务的国际化和专业化。同时,在城市志愿服务方面,建立了平安南京、城市治理、交通协勤、文明引导、应急救护等重点项目5个,邻里守望、关爱母亲河、社区艺术教师等常规项目50个,“爱心妈妈”“蓝鲸行动”“亲情助老邮路”等一般项目950个。市志愿者协会对项目运行实施动态管理,并通过网上信息公开接受社会监督,促进了全市志愿服务水平的全面提升。
在志愿服务项目拓展过程中,南京市着重抓好“三个落实”:一是落实志愿服务项目指导目录,每年年初发布全市志愿服务项目计划;二是落实志愿服务项目指导机构,目前依托旅游、文化、教育、科普、卫生、体育、法律、心理、消防、环保、助残、应急救护等12个行业组织设立的专业志愿服务项目达130个,依托各级文明单位设立的志愿服务项目达550个;三是落实志愿服务项目的实施主体,面向社会公布志愿服务组织名录,在南京志愿在线开设志愿组织家园,及时公开各志愿服务组织的项目运行情况。
三、聚力青奥会,做好志愿者主体从以青年为主向全体社会成员的拓展
通常大型赛会的志愿者多以青年人为主体,青奥会也不例外。但为了更好地体现奥运东道主城市的社会风尚,同时也借此提升广大市民对志愿服务的认识,南京市文明委将参与志愿服务的群体拓展到全体社会成员。志愿者报名不分年龄、不分职业、不分地域,形成了全体市民纷纷投身青奥志愿服务的热潮,社会志愿服务队伍不断壮大。
2013年10月,青奥组委会启动赛会志愿者招募,仅一个月时间,就有10.3万人报名,覆盖各行业、各年龄层次。20150名赛会志愿者中,既有在职工作人员,也有退休人员,年龄最大的82岁,最小的18岁。同时,为方便更多的市民参与青奥志愿服务,全市开展了志愿者集中招募行动,面向社会集中招募各领域专业志愿者,及党员志愿者、职工志愿者、巾帼志愿者、“五老”志愿者、文明单位志愿者、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小学生红领巾志愿者等达63万人。
为做好城市志愿服务队伍从青年为主向全体社会成员的转变,南京市文明委先后推出了一系列配套措施。一是开通南京志愿服务58058080热线和微博,方便市民随时报名和咨询,在志愿者、服务组织与服务对象之间架设快捷的联络通道;二是推出志愿者家庭计划,号召市民以家庭为单位投身社会志愿服务,2200个家庭成为首批志愿者家庭;三是由市志愿者协会统一制定志愿服务时间记录规范和星级志愿者认定标准,激发广大市民参与志愿服务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四、增力青奥会,做好志愿服务时段从赛会期间向赛前赛后的拓展
南京青奥会会期只有12天,加上会期前后相关人员的抵离,赛会志愿服务也不超过20天。但对于举办城市而言,社会志愿服务不能仅仅为赛会而设,而是要一以贯之地融入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南京市着眼于以青奥提升城市志愿服务品质,全面拓展志愿服务时段,尤其是在后青奥时期,努力使志愿服务成为城市生活新常态。
青奥赛会志愿服务从招募选拔、培训、演练、运行至青奥会结束,前后达10个月,2万名赛会志愿者在台前幕后,迎来送往、默默值守,发挥了“赛会成功基石”的作用。而早在2012年12月,南京城市志愿服务就进入了青奥时间。全市先后成立了公共文明引导志愿服务队、社区艺术教师服务团、城市治理志愿者协会、平安志愿者服务联盟等,按照社会化招募、项目化运行、制度化管理、常态化服务的模式,将志愿服务遍布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并使之成为后青奥时期城市志愿服务的骨干力量。
在志愿服务时段的拓展上,南京市固化了三大服务平台:一是在全市旅游景点、公园、机场、车站、医院、宾馆、银行、通信等服务窗口、公共场所和部分社区,设立了城市志愿服务站示范点305个,实现了城市志愿服务项目与标准的有效引领,并加以逐步扩大;二是设立社区志愿服务集中行动日,每年排出志愿服务集中实施的项目、地点和时间表,向社会发布;三是以社区作为志愿服务常态化的主阵地,深化志愿服务在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功能作用。
五、借力青奥会,做好志愿服务机制从赛会状态向城市常态的拓展
大型赛会志愿服务工作相对集中,对志愿者需求量大、专业能力要求较高,所提供的志愿服务水准也较高。随着城市功能与品质的提升,社会志愿服务也改变了以往以运动式为主的服务结构,向常态化的组织与管理转型。将赛会订制志愿服务的机制向城市常态志愿服务拓展,可以有效提升城市志愿水平,推动志愿服务常态、长效开展。
南京高校云集,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一批重点院校志愿服务资源丰富。南京青奥会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场馆自运转、高校主管理、片区统调配、团市委总负责”的赛会志愿者馆校对接的机制和管理体制,以强有力的临时动员机制,组织招募志愿者,做到与赛事的无缝对接。同时,为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志愿服务时断时续的问题,2012年4月,南京市委制定了《南京市建设志愿之城指标体系》,明确28项志愿之城建设具体指标,用机制的力量引领常态化。目前,全市注册志愿者达128.97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5.75%。
在建立与完善城市志愿服务的常态运行机制过程中,南京市文明委将着眼点放在服务对象上,加强了“三个对接”。一是组织平台对接,整合南京志愿在线、南京志愿服务网、南京民政社区志愿服务系统等12个常态化的志愿服务平台,实现了志愿者与服务组织资源的共建共享,同时建立新闻媒体志愿者招募动态发布机制,持续扩大志愿者注册人数;二是服务项目对接,将各高校、各行业系统和文明单位、社区的志愿服务项目统一纳入项目库,进行项目归类,同时每年排出一批重点项目给予孵化和资助,提高服务水准和受益人群满意度;三是服务对象对接,基于网络互动开发大数据系统,建立市民服务援助信息档案,从服务对象的角度优化城市志愿服务资源的配置,提高城市志愿服务效率。
青奥会不仅是运动员竞技的赛场和文化交流的课堂,也是志愿者彰显社会道德力量和城市精神的平台。南京青奥会落下了帷幕,但青奥精神和志愿服务永不散场。倡导志愿精神、传播志愿文化、建设志愿之城,南京将继续探索创新、不断前行。
bet365最新备用网站官方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关注“bet365最新备用网站”,获取独家新闻资讯。
更多精彩请关注各大微博平台@bet365最新备用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