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阳苗族自治县石羊哨乡谭公冲村,开展“扶贫资金十农信社贷款十项Q合作企业十农户”产业扶贫试点。图为扶贫对象张常毅正在地里给中药材旱半夏扶苗洗苗。柳德新摄
新世纪以来,特别是2011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颁布实施以来,湖南省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举全省之力扶贫攻坚,让贫困人口共享阳光雨露。
更给力 更精准
湖南省把扶贫开发纳入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按照“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县抓落实”的要求,制定了《湖南省扶贫开发工作考核办法》,建立了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工作责任制;调整充实了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力量,由省长任组长,成员单位由26个增加到33个,合力帮助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扶贫开发政策更给力,扶贫攻坚方向更精准:
——全力推进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坚持把武陵山、罗霄山片区作为扶贫攻坚主战场,并分别制定了湖南省武陵山片区和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2011-2020年),确定了基础设施、民生改善、特色产业、能力建设、城镇建设和生态改善等6大类建设项目。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启动了矮寨旅游扶贫开发项目、50个“六到农家”示范村,以及张家界市武陵源环景区公路、怀化市石煤综合利用发电厂、邵阳市崀山文化园、娄底市50万亩突尼斯软籽石榴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与黔、渝、鄂、赣4省分别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产业协作、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开发、旅游资源开发、科技文化交流、扶贫开发等方面,加强跨省合作,共同推进片区发展。
——着力构建“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出台《湖南省农村扶贫开发实施纲要(2011-2020年)》及其分工方案,进一步明确各行业部门的扶贫责任,促使各类政策、项目和资金向贫困地区倾斜。深入开展驻村帮扶,二十年如一日坚持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扶贫开发相结合”为主要内容,以“领导办点、部门联村、干部驻村”为主要形式,开展驻村扶贫。积极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深入推进驻湘部队“2211助老区奔小康”工程,广泛开展“万企联村、共同发展”、“村企共建”、“邮政爱心包裹”、“海联三湘行”、“手拉手”等活动,着力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
——大力推进财政专项扶贫精细化。按照中央“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要求,“十二五”期间,全省确定了3941个贫困村开展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并对100多个少数民族高寒山区村进行了重点扶持,贫困村的落后面貌有了较大改观。以年人均投入400元为标准,对80万扶贫对象连续进行直接帮扶,启动到户项目20多万个。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能力素质,以“雨露计划”为主要形式,帮助6万多贫困家庭子女完成职业学历教育并顺利就业;培训村官和科技骨干2万多人,组织30多万农民参加实用技术培训,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全面提高;按每人每年扶持5000元的标准,帮扶2500多名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
大扶贫 大变化
湖南省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始终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全省上下齐心协力,开拓创新,艰苦奋斗,大扶贫带来了大变化。
——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完成了常吉、邵怀、邵永高速等一大批重点交通项目,贫困地区全面融入全省4小时经济圈。新增村级公路4万多公里,所有具备条件的行政村基本实现通公路目标。推进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建设,解决了11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加快贫困地区信息化建设,贫困村实现通电率100%,通邮、通电话率85%。100%的贫困乡(镇)设立了卫生院,95%的贫困村建立了村级卫生室。
——支柱产业初步形成。结合各贫困县实际,大力扶持当地发展1-2个特色优势产业,重点培育和扶持贫困地区100多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了600多万亩水果基地、400多万亩中药材基地,发展牛羊猪大牲畜4000多万头。构建了以张家界、凤凰、崀山等为龙头的一批精品旅游路线和特色旅游区,促进了当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政府增税。
——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到2013年底,我省51个国家、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片区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137元,年均增长16.0%,高出全省平均增幅1.8个百分点。按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的新扶贫标准测算,我省贫困人口由2010年底的1006万人,下降到640万人,共减少366万人。
新征程 新希望
党的十八大,不仅对深入推进扶贫开发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而且也提出了多项综合性治贫的政策举措,更创新发展了扶贫开发理论、丰富了扶贫开发内涵。2013年,国家下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六项机制创新”和“十项重点工作”。
全省扶贫攻坚迈上了新征程,贫困人口迎来了新希望。湖南省将按照中央决策部署,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消除体制机制障碍,增强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确保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两不愁、三保障”目标。
——以片区规划为引领,突出扶持重点区域。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战略思路,认真组织实施武陵山、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进一步做好与国家的规划衔接、政策衔接、项目衔接,加大扶持力度。自治州地处武陵山片区腹地,始终作为主战场重点倾斜,继续动员省直部门和省辖7市对口帮扶自治州7县市。对少数民族地区高寒山区,采取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的措施,在正常扶持基础上专项安排财政扶贫资金,加速当地脱贫致富步伐。
——以“三位一体”为目标,有效整合扶贫资源。按照“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县抓落实”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打造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工作新格局。充分发挥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的综合协调职能,严格落实行业部门责任,协调各方力量在资金、项目等方面向贫困地区倾斜。以县为载体、村为平台,将各类资源进行有机整合,优化配置,合理安排。大力弘扬扶贫济困和自力更生精神,宣传动员全社会关爱、支持和参与扶贫。
——以重点对象为抓手,全面实施精细管理。坚持扶贫开发与基层党建相结合,抓好整村推进工作,实施水、电、路、业、房和环境改善“六到农家”工程,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夯实发展基础。着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提升劳务输出层次;鼓励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特别是立足本地产业进行开发创业。全面完成贫困人口识别及建档立卡工作,摸清贫困对象的底数及其致贫原,因地制宜、因户施策,采取发展产业、教育支助、直接帮扶等不同措施,统筹分类解决贫困问题。
——以产业升级为重点,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立足贫困地区自身的资源禀赋和现有产业基础,引进和培育新的致富产业,做细、做深、延长产业链条;重点帮助贫困地区培育壮大柑橘、茶叶、油茶、南竹、中药材、肉牛(羊)、生猪、奶业、高山蔬菜和旅游等十大特色支柱产业,加快推进产业化建设。继续实行扶贫贷款贴息优惠政策,支持扶贫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做大做强,努力构建贫困地区特色支柱产业体系。
——以机制创新为保障,不断提高扶贫效益。加强对连片特困地区、重点县和各有关部门扶贫开发工作考核,在全省建立全面的扶贫绩效考评机制、激励机制和问责机制。探索建立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等扶贫新机制。加大调查研究,积极推进扶贫法治化进程。加强资金监督,坚持阳光操作。加强扶贫开发统计和贫困监测制度建设。加强扶贫队伍建设,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水平。(记者 柳德新)
bet365最新备用网站官方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关注“bet365最新备用网站”,获取独家新闻资讯。
更多精彩请关注各大微博平台@bet365最新备用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