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阳光给环卫工人端粥。霍亚平摄
品百味人生
凌晨3点半,三四摄氏度,从事朝九晚五工作的焦阳光已经起床出门。他要到店里和志愿者们一起熬粥、炒菜、蒸馒头,为同样“天没亮就起床”的环卫工人们准备早餐,但分文不取。这份热乎乎的早餐已经免费供应了9个多月,不仅暖胃,更加暖心。
送上一顿热饭,传递温度
早晨6点,河南周口市太康县的环卫工人们不约而同地聚集在商贸北路的粥铺门口。6人围坐一桌,共30桌左右,等待着焦阳光和他的志愿者们分发早餐:一碗粥、几碟小菜、若干馒头,都带着温度。
“早晨2点半就得起床,骑电动车将近40分钟到县里,3点半开始工作,5点半结束,都饿着肚子呢。”家住七里杨村的陈秀兰大口嚼着馒头。吃完早餐,她还要继续路面保洁工作,中午12点才能下班,回家吃上午饭,只能在下午1点之后了。
太康县有200多位环卫工人,平均年龄60岁,大多是县城周边的村民,家庭条件较差,想做一份工贴补家用。对他们来说,每天花三四块钱买份早餐,过于“奢侈”。实在难抵饥饿的,就随身带一个馒头,饿了吃两口。
“有天早晨7点送儿子上学,看见马路边上一个环卫工人吃着硬馒头,喝着凉水,心里很不是滋味,觉得应该做点什么。”焦阳光告诉记者,在今年初的一次县政协委员座谈会上,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两个朋友李道杰、李振贤,3人一拍即合。李道杰免费提供场地,李振贤拿出3万元作为启动资金。不到一个月,“免费爱心粥铺”开张了。
粥铺有点局促,隐藏在一排临街教学楼的后院,由一个5米长的过道、18平方米大的仓库、15平方米大的平房组成。仓库里规整地摆放着早餐用的折叠桌椅,以及各种杂物,平房用作厨房,洗碗、干杂活就在露天的10来平方米的后院。
种下一颗火种,汇聚温情
1975年出生的焦阳光话不多,但总是重复着一句话:自己没花几个钱,全靠大家。
“苏小丽:音响一台、U盘一个、洗脸盆一个”“无名:盐二十袋、洗洁精一瓶、西葫芦一箱”“县妇联:大米六十袋”“名人国际健身馆:20000元”……在一面过道墙上,张贴着10多张“爱心捐赠一览表”,多则上万元现金,少则两个长线插座,都用白纸黑字记录上墙。
“得到许多爱心人士的捐赠后,特别想表示感谢,但不知道用什么方式。后来就想着写一张《爱心捐赠一览表》贴在墙上,让过往的人们都记住这份温情”,焦阳光笑起来眼睛就会眯成一条缝,“但没想到一张接着一张,一面墙都快贴不下了。”
由于得到的支持越来越多,焦阳光的“免费爱心粥”变成了“免费爱心早餐”,从一人一碗粥、一个馒头、两份咸菜,到如今的一碗粥、几碟小菜、馒头不限。
前来就餐的人也与日俱增。除了环卫工人,残疾人、流浪者、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都可以前来免费就餐。平均每天180人的就餐队伍,对焦阳光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从采购员到厨师,从服务员到刷碗工,都是志愿者。”焦阳光告诉记者,很多党政机关的领导干部也加入到了志愿者队伍,县委书记也经常到店里为环卫工人们端粥。由于志愿者越来越多,现在已经开始轮班,每天10位志愿者,一周轮一次。
年龄最大的志愿者、70岁的退休干部李秀文说:“在这里我们像是一家人,无关名利,只谈感情。”
点燃一座城市,彼此温暖
焦阳光做的事情,以前不是没有人做,但能像他这样细水长流做下去的,屈指可数。
“爱心粥铺需要购买物品时,要先填写购物单。购物单拍照片上传,供大家查阅。”“购物票据拍成照片,作为附件上传备查。打单记账,供网友查阅,打单后账面即时显示支方记账数据”……在另一面过道墙上,张贴着爱心早餐的“财务管理制度”,以及每月的收支明细。
10月份收支明细表显示,本月支出4222.2元,本年累计支出55589.2元,银行存款余额142366.8元。
“透明财务收支,就是要给关心我们的人和企业一个交代,让他们感到踏实,使他们的爱心保持热度。”焦阳光告诉记者,现在很多爱心人士向他询问经验,也想在当地向弱势群体提供免费早餐,并期望持久地做下去。
10月底,周口市区建设路与复兴街交叉口东北角的“免费爱心早餐”店铺也开张了。店铺负责人刘明告诉记者,她和焦阳光都是太康县党外知识分子联合会的会员,她也想效仿做点实事。
焦阳光这几天很头疼,因为冬天早晨温度越来越低,露天吃早餐,已很不方便。太康海恩药业老总周国强知道后,立即向粥铺公共账号汇入3万元,用作后院的棚顶改造。环卫工人们11月底就可以在过道和后院组成的“室内”就餐了。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我们做的都是‘小爱’,免费爱心早餐把‘小爱’汇聚成了‘大爱’。能够参与其中,同样感到温暖。”周国强说。
《 人民日报 》( 2014年11月26日 1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