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贫困县的一个草根慈善组织,成立于2009年的建宁县志愿者联谊会先天“营养不良”。但是,近4年来,该组织通过携手政府部门,整合慈善资源,创建“同心圆3+1”助学慈善品牌,共发放助学款16万元,资助了277名贫困学生。
资助的人虽不算多,但笔笔助学款都是雪中送炭。正是通过精细化的运作,这个小县城的草根慈善组织获得我省“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优秀志愿服务团队”等荣誉称号,“掌门人”赖建华成为公益“大咖”,获评“全国百名优秀志愿者”。
社会组织承接公益服务,草根慈善不断壮大
贫困县和草根慈善,如两顶紧箍戴在赖建华的头上,资助经费让这名资深公益人士常常捉襟见肘。2009年,建宁县志愿者联谊会成立之初,助学是联谊会工作的主要内容。因为是草根公益,资源并不多,助学款全部由热心志愿者筹集,志愿者出钱、出力又出人,赖建华称该阶段为“三包时代”。但是,仅凭热血解决不了大问题,“螺蛳壳里做道场”,独力难支,帮助的贫困学生仅限于一两个乡镇,只有15名学生能够得到资助,每名学生600元。
如何拉来慈善资源,将助学这块蛋糕做大,成为头等大事。2011年,赖建华尝试跟县里统战部、工商联合作,统战部、工商联里也有助学资源,而且,容易跟爱心企业打交道。“政府、爱心企业和社会组织好比3个圆,我们有交集,目标都是一致的,就是贫困学生,如果各自为战,容易造成重复救助、遗漏救助等问题,如果同心协力,就能把救助效果最大化。”赖建华说。
经过商谈,三方决定创建“同心圆3+1”助学慈善品牌,县统战部来引导、整合爱心企业家的力量,将助学事项交给联谊会去做;爱心企业家奉献爱心,对贫困学生予以帮扶;联谊会组织志愿者审核资助对象,以一对一结对的形式从学习、生活上展开帮扶。
三方联盟形成后,助学行动步入了正轨。赖建华不用再为资金问题发愁,统战部、工商联将助学慈善资源悉数交给他,他只要专心做好助学服务,让企业的爱心资金用到实处。联谊会有176名志愿者,社会组织承接服务,解了政府部门人员不足的难题。2011年,资助贫困学生达71名,金额达4.26万元;去年,资助82名学生。4年来,共资助6个乡镇277名贫困学生,金额共16万元。
“在建宁这个贫困县,‘同心圆3+1’这个助学慈善品牌可谓家喻户晓,在市里、省里都有名气,照亮了农村许多贫困学生的求学路。”建宁县文明办一名工作人员对记者说。
将工作做细、做透,草根慈善才能发展得更好
做大公益蛋糕后如何分配,将有限的资源准确送入贫困学生家庭,考验着建宁县志愿者联谊会的服务水平。
赖建华说,以往,许多助学对象的名单往往依靠学校、基层政府推荐,并不一定“透明”,浪费了救助资源。他就曾发现,个别农村家庭并不贫困,因为“沾亲带故”,进了资助名单;个别家庭并不居住在农村,进城买了房子,但是依然受助。为了堵住漏洞,2011年,“同心圆3+1”助学行动开始后,虽然37个资助名单送来了,他仍让志愿者全部下去摸底调查,最终,联谊会换掉了20名资助对象。
目前,联谊会入户调查已经形成了制度,每年四五月对受助家庭进行不定期入户调查。每4名志愿者组成一组,一名主访者、一名记录者、一名照相者、一名监督者,小组成员互相监督,完整记录摸底对象的个人信息和家庭状况,回来再进行讨论,以确保将助学金送到最需要的人手里。“你看,我们摸底回来后,记录表上常有‘待定’两个字,就是4名小组成员意见不一致,所以还得继续入户调查。”联谊会副秘书长余芳秀说。
通过入户调查,志愿者还发现了许多更需要帮助的家庭。余芳秀说,她在伊家乡东风村调查帮扶对象熊某家的情况时,熊家大人告知附近的贫困小学生小婷和小珍更需要帮助。入户调查情况正如他们所言,他们马上添加了这两个家庭。所有记录表都要建档,志愿者一对一服务,两周联系一次,进行物质和精神双重帮扶。10多名志愿者持有心理健康辅导员证书,因为心理辅导与资金帮扶同等重要。
根据入户调查的情况,资助名单有增有减。2011年资助人数为71名,2012年为66名,2013年为58名,2014年82名。“我们并非一味追求增量,追求好看的数字,而是根据摸底实际情况来定。”赖建华说。
对于资助的资金,许多公益组织都是将钱交给受助家庭,但是助学款难免被挪为他用。为了让助学款真正发挥作用,联谊会和学校合作,将助学金委托给学校,按月发放,学校提供受助学生的签字确认,保证助学金用到了学生学习和生活上。
对建宁县志愿者联谊会的做法,有着10年助学经验的“简单助学”公益协会负责人郑斌深表认同。他说,民间公益组织总体来说规模都不大,只有将工作做细、做透,提供专业化的服务,赢得社会公信力,民间公益才能发展得更好。(赵锦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