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新闻人”人物名片:
严碧华,现为人民日报《民生周刊》杂志社副主编。资深媒体人,关注公益慈善领域近八年,擅长调查及研究性报道。
近日,“‘中国梦·我的公益梦’――寻找最美公益人”大型主题系列活动之中华慈善论坛(传媒的力量)在京举办。《民生周刊》副主编严碧华围绕“公益慈善环境”、 “企业家参与度”、“慈善法”等方面在论坛上作了精彩发言。
在严碧华看来,从某种意义上讲,1994年中华慈善总会的成立被视为国内现代慈善的起点,至今已经走过20个年头。“我是在2006年开始从事公益方面的报道,当时国内报道公益的报纸主要是《公益时报》和人民政协报《慈善周刊》。”严碧华坦言,因曾在上述两份报纸工作过,对当时的公益慈善环境有较为深刻的印象,也使得他后来的职业生涯始终把慈善公益作为重点关注或报道的内容之一。
严碧华认为,无论如何,从纵向相比,慈善环境向好。“与往日窘境相异,索捐不再,一些企业越来越善于利用公益来营销。”当下,慈善环境对于透明公开的要求越来越高,不管是行善者还是受助者,都在共同推动着慈善大环境向好的方向发展。
媒体报道显示,截止去年7月,全国社会组织的数量已经接近60万。严碧华认为,我国的公益行业正在朝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做公益的理念和方式都发生了转变。“个人行善发展到团体活动,单纯的捐钱捐物发展成一种可循环的公益模式,这都是专业化发展推动的结果。”
谈及企业参与慈善,严碧华表示,以往企业家参与公益慈善,可能更多的是地方政府组织的募捐活动。比如说救灾、助学活动,有些“不得不捐”。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成立了专项公益基金,越来越注重专业化和可持续。
“公益组织越来越多,企业捐赠热情越来越高,捐赠方式也越来丰富”,严碧华说,“由于缺少一部法律,很难厘清慈善公益的边界,也难以规范公益组织,这也影响着公益慈善的发展。”
谈到慈善立法历程,严碧华对每一个年份都记得清清楚楚,“呼吁慈善立法至少可以追溯到2005年,当年民政部提出了慈善法立法的建议;2006年,慈善事业法进入立法程序,其后数易其稿;2008年底,草案提交国务院法制办,但因各方分歧较大、争议颇多,最终未能完成国务院系统内的立法程序,被迫中途搁浅。直至2013年11月,慈善立法正式被列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
严碧华认为此次论坛通过媒体之声宣扬大爱、以媒体之力凝聚大爱和以媒体之善成就大爱,主题和立意都很不错。他呼吁大家一起携手为打造公益慈善事业的美好明天而助力。(王凯 实习生 赵金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