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bet365最新备用网站

让全体中国人民迈入全面小康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心扶贫工作纪实

2015年11月27日09:0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让全体中国人民迈入全面小康——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心扶贫工作纪实

  历史的潮流总是奔涌向前,

  伟大的事业犹须披荆斩棘。

  饱经沧桑的中华民族,再次迎来命运接续的关键时点——

  回顾过往,用30余年时间让7亿多人快速摆脱了贫困,最早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中国奇迹”举世瞩目;

  展望未来,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将首次告别绝对贫困。

  让全体中国人民迈入全面小康——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把握全球大势,注重顶层设计,创新扶贫举措,全面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稳步前进。

  这是一种责任和担当——

  “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

  “对各类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时刻把他们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关心他们的疾苦,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

  2012年12月29日,河北阜平县骆驼湾村。冒着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严寒,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44天的习近平,在元旦前夕来到了地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河北省阜平县。

  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

  这是让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崇高使命——

  贫穷,人类社会的顽疾,与文明发展相伴相生。作为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对贫困有着切肤之痛。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农村地区受多种因素制约,发展相对滞后,贫困人口众多。

  消除贫困,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

  “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支持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也是党和政府的重大职责。”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阜平考察时说。

  “习近平同志就任总书记以后,国内考察的第一站是改革前沿深圳,第二站就是革命老区河北省阜平县,专门考察扶贫开发工作,体现出党中央对扶贫开发的高度重视。”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说。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消除贫困放到治国理政的高度,扶贫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它直接关系人民福祉、国家长治久安。”中国人民大学反贫困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汪三贵认为。

  这是从未忘却、始终如一的牵挂和实践——

  上世纪60年代末,习近平还不到16岁,就从北京来到了陕北一个小村庄当农民,和村民们一同辛苦劳作,一干就是7年。那时,中国农村的贫困状况给他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让人民群众的生活能够好一些的愿望,一直根植在他的心中。

  上世纪90年代,习近平在福建宁德地区担任地委书记。当时的宁德还十分贫困,习近平经过深入调研和思考,提出摆脱贫困首先要摆脱“意识贫困”“思路贫困”,推行“四下基层”作风、强调“弱鸟先飞”意识、提倡“滴水穿石”精神……在宁德工作期间结集而成的《摆脱贫困》一书,凝聚着习近平关于扶贫开发的种种探索实践。

  在担任福建省省长期间,习近平又对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倾注了大量心血。配合宁夏实施“千村扶贫开发工程”、从福建沿海选出8个较发达的市县区与宁夏8个贫困县结对子帮扶、扩大两省区企业间合作交流……如今,闽宁对口援助已成为塞上江南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40多年来,我先后在中国的县、市、省、中央工作,扶贫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跨越40多年的人生历程,从一个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到泱泱大国领航者,习近平始终牵挂着贫困群众,关心和思考着扶贫开发事业。

  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国内的历次考察可以发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的26次国内考察,15次涉及扶贫开发,有7次是把扶贫开发作为主要内容。

  从地处太行山深处的河北阜平县骆驼湾村、顾家台村,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八洞村;从大雪封山的云南鲁甸地震灾区,到革命老区贵州遵义花茂村,3年来,总书记访真贫、看真贫,千山万水、风雪兼程,以不懈的脚步丈量着中国的每一寸贫困角落。

  “我到过中国绝大部分最贫困的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贵州、云南、广西、西藏、新疆等地。这两年,我又去了十几个贫困地区,到乡亲们家中,同他们聊天。他们的生活存在困难,我感到揪心。他们生活每好一点,我都感到高兴。”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说。

  细心人注意到,每到岁末年初,总书记总会出现在祖国最贫困的角落,询饥饱、问冷暖、恤困苦;公务再繁忙,也会抽出空来给贫困地区人民群众回信,鼓励他们坚定信心、为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即便是在海外出席国际活动,演讲中依旧挂念国内的贫困人群。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也纷纷深入贫困地区调研,共谋扶贫大计。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决策部署下,经过不懈努力,“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扶贫开发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贫困人口大幅减少。从2011年到2014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从1.22亿人减少到7017万人,累计减贫5221万人,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人口的总量。

  贫困人口收入明显提高。新世纪以来扶贫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014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610元,达到全国农村居民人均水平的65.3%。

  社会保障日益完善。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建立,全国农村5000余万人纳入低保保障范围。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片区农村学生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补助生活费等“特惠”政策陆续实施,全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自然村通公路、通电、通电话比例达到90%左右。近4年来,我国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新建农村公路124.12万公里,长度几乎相当于北京到上海500个来回。到今年底,除西藏外的西部地区80%建制村有望通上沥青(水泥)路。位于青海玉树、果洛高海拔地区的最后3.98万无电人口,今年将全部用上电。

  “中国在减贫方面取得的成绩超过了其他任何国家,这是史无前例的成就。”曾任世界银行中国局局长的罗兰德说。

  这是一种清醒和自觉——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扶贫开发要增强紧迫感,真抓实干,决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

  5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仅是短短一瞬,而在中华民族扶贫征程中,将是十分关键的时点。

  “现在,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只有五六年了,但困难地区、困难群众还为数不少,必须时不我待地抓好扶贫开发工作,决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面对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的众多学员,习近平总书记发出动员。

  在新起点上推动扶贫开发,犹如珠峰登顶,每前进一分,难度就增添十分。

  未来5年,面对的是日益严峻的减贫局面——

  目前全国仍有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2.8万个贫困村、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很多贫困地区属于历史极贫地区,改变面貌非一日之功,实现脱贫致富任重道远;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对减贫的边际效应逐年递减。同样的投入和方法,难以取得与过去相同的“产出”。

  未来5年,将承受日益紧缩的时间压力——

  从2015年到2020年,要在5年多时间减贫7000多万人,意味着每年要减贫1170万人,平均每月减贫100万人;

  如果按过去30多年年均减贫600多万人的速度计算,7000多万人脱贫需要11年,意味着到2025年才能实现目标。

  “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形势逼人,形势不等人。”习近平总书记对当前扶贫开发形势做出清醒而冷静的判断:“十三五”时期是我们确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节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

  面对复杂形势,党中央不断加大扶贫开发动员和部署力度。

  翻开总书记今年以来的国内调研行程,扶贫开发工作成为贯穿全年的一大主题:年初第一站在云南民族地区考察扶贫。不到一个月又来到陕西延安,慰问老区群众。6月,他赴贵州专门就扶贫开发工作召开座谈会,做出重要部署。10月,他出席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以《携手消除贫困,促进共同发展》为题发表演讲……

  这是大力度、超常规的决策部署——

  在延安,他对各级党委和政府提出更高要求:“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真抓实干,做到目标明确、任务明确、责任明确、举措明确,把钱真正用到刀刃上。”

  在贵州,他亲自带领四位政治局委员、七个省区市的党委书记深入贫困村、贫困户搞调研。他主持召开部分省区市扶贫攻坚座谈会,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增强紧迫感和主动性,在扶贫攻坚上进一步理清思路、强化责任,采取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续的措施……

  “在总书记心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从总体上、总量上实现小康,更重要的是让农村和贫困地区尽快赶上来,逐步缩小这些地区同发达地区的差距,让小康惠及全体人民。”中国社科院农村所研究员党国英认为,这意味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能不能如期实现,很大程度上要看扶贫工作做得怎么样。

  扶贫之于小康,具有无需言说的历史内涵,更是中国共产党人清醒的历史自觉。

  “我们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的生活水平处在扶贫标准线以下,这既影响人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满意度,也影响国际社会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可度。”在关于制定“十三五”规划建议的说明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党的十八大确立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在实现中国梦的行进坐标中,全面小康是“关键一步”,而消除绝对贫困,则是迈好这“关键一步”的“关键一跃”。

  从更广阔的视野看,中国消除绝对贫困,既是让全体中国人民走上全面小康之路,也是对国际减贫事业做出的重要贡献。

  联合国发展峰会制定的全球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把消除绝对贫困作为首要目标——在未来15年内彻底消除极端贫困,将每天收入不足1.25美元的人数降至零。然而,直至目前世界上还有10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穷人的数量占据全球人口的1/5。未来15年,减贫对全球而言,始终是一道艰巨的考题。

  “我国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意味着将提前10年完成‘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这是对世界减贫进程的重大贡献,更是人类社会里程碑式的成就。”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副主任黄承伟说。

  这是一种实践和探索——

  “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乡因族制宜、因村施策、因户施法,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伟大的事业之所以能蓬勃向前,往往是因为在一些关键时点,发生令人惊叹的创新与变革。

  到2020年解决最后7000多万群众绝对贫困问题,既是一道世界性难题,更是人类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考验。

  非常之目标,当有非常之举措。

  “抓扶贫开发,既要整体联动、有共性的要求和措施,又要突出重点、加强对特困村和特困户的帮扶。”2013年11月3日,湖南省花垣县,面对新时期扶贫形势,习近平总书记突出强调了“精准扶贫”的战略构想。

  这一立足于中国贫困地区实际的创新理念和伟大创举,成为指导我国新时期扶贫开发事业的战略思想。此后的多个场合,习近平总书记深入阐述了精准扶贫的深刻内涵——

  “扶贫开发推进到今天这样的程度,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扶到点上、扶到根上、扶贫扶到家。”

  “要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区别不同情况,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不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

  创新体现在顶层设计中——

  改革考核机制。中央明确提出,贫困县考核“由主要考核地区生产总值向主要考核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转变”。贵州、甘肃、河南、海南、云南5省已经进一步出台针对当地实际的贫困县考核办法,贫困地区处处喷涌着扶真贫、真扶贫的热潮。

  整合扶贫资金。扶贫项目渠道不同,点多面广,“遍撒胡椒面”解决不了大问题。中央不断改革财政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方式,让不同渠道的资金“拧成一股绳”,发挥扶贫开发综合效应。

  挖掘内生动力。扶贫要扶志,贫困地区发展既要政策扶持,也要靠内生动力。中央在各项扶持政策进一步向贫困地区倾斜的基础上,又向全国12.8万个贫困村选派40多万名“第一书记”,带领困难群众找出路、想办法,向贫困发起“最后一战”。

  阻断贫困传递。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是根本的扶贫之策。中央进一步加大投入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落实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同时出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等“特惠”政策,不让贫困代际传递。

  激发金融活力。我国出台了财政贴息扶贫小额贷款政策,建档立卡贫困户可以享受5万元以下3年以内的财政贴息贷款,仅去年就发放贷款近1000亿元,为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带来源头活水;扶贫再贷款、扶贫专项金融债的探索也日益成熟,有望“掀起”新一轮扶贫投资浪潮。

  围绕精准扶贫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一项项扶贫攻坚新机制陆续出台,为攻坚拔寨源源不断地释放着改革红利。

  创新蕴藏于精准实践中——

  扶持对象精准。完成全国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工作,摸清贫困“家底”;

  项目安排精准。扶贫项目审批权限下放到县,便于基层因地制宜;

  资金使用精准。改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管理办法,与减贫成效挂钩;

  措施到户精准。为每个贫困户谋划好脱贫路子,有针对性地采取帮扶措施;

  因村派人精准。选派优秀干部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帮助找准发展路子;

  脱贫成效精准。研究制定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退出标准,对扶贫对象实行动态管理。

  “6个精准”举措已在全国各地陆续实施,扶贫开发资源顺着精准扶贫“管道”有效“滴灌”到需要帮扶的贫困群众身上,为扶贫开发事业注入无穷活力。

  创新彰显在路径选择上——

  “阜平有300多万亩山场,森林覆盖率、植被覆盖率比较高,适合发展林果业、种植业、畜牧业;有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和天生桥瀑布群这样的景区,离北京、天津这样的大城市都不算远,又北靠五台山、南临西柏坡,发展旅游业大有潜力。”早在三年前,习近平在河北阜平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就高度重视扶贫路径,亲自为阜平摆脱贫困出谋划策。

  习近平指出,推进扶贫开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首先要有一个好思路、好路子。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理清思路、完善规划、找准突破口。

  10月16日,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面对全球减贫事业参与者,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5个一批”脱贫路径:

  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为贫困群众打造“造血”能力;

  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挪出“穷窝”斩“穷根”;

  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以生态补偿反哺贫困地区;

  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发展职业教育、技术培训提升就业技能;

  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保证困难群众“一个都不掉队”。

  “5个一批是一种列举和思考,但又不仅仅局限于此。”最关键的是隐含其中的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的分类施策思想,这是对新阶段扶贫思路的创新,也是扶贫开发“啃硬骨”的根本路径。

  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政府主导、部门协力、社会参与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发扬光大,并在传承与创新中焕发出更加蓬勃的力量。

  ……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中华民族为解决温饱问题、为实现小康生活,已经奋斗了上千年。如今,美好的图景即将变成现实。

  号角吹响,决胜在即。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亿万中国人民向着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乘风破浪、奋勇前行!

  (新华社北京11月26日电 记者陈二厚、王宇、林晖、刘羊旸)

(责编:刘一萱、秦晶)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