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军区总医院医疗队到达拉萨
张卫达带队赴西藏那曲地区海拔最高的班戈、尼玛、申扎三县为藏族先心病患儿进行义诊,图为在海拔4747米的班戈县义诊时,由于严重缺氧,张卫达边吸氧边义诊
尽管海拔4700多米的藏北高原,山高路险、危峰兀立,却阻挡不住人民军医深入藏区治病救人的脚步。
尽管被视为生命禁区的世界屋脊,空气稀薄、人烟稀少,却稀释不了共产党员对藏族同胞们的一片赤诚。
连日来,在地处可可西里边缘的班戈、申扎、尼玛三县的藏族同胞满怀着对共产党、对“金珠玛米”的真挚情感,把一条条洁白的哈达献给来自广州的好“门巴”——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心胸外科张卫达团队。
5天行程,2500公里,筛查患儿639人。中华慈善总会的工作人员说——
“从来没见过这么玩命的医疗队!”
2012年7月2日上午,万里羌塘(藏北高原,藏语称为“羌塘”,意为北方广阔的平原)阴雨绵绵,滋润着这片平均海拔在4700米以上的“生命禁区”。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心胸外科主任张卫达,带领医疗队踏上了为藏北高原先心病患儿义诊的行程。
大巴车挣扎着从海拔3700米的拉萨,一公里一公里向上攀爬,车窗外展现的是这样一幅景象:高耸的雪山、枯瘦的草原,还有荒无人烟的苍茫。从拉萨到班戈500公里的高原征途,海拔越来越高、路越来难行、空气越来越稀薄,医疗队员们抱着氧气袋依然感到呼吸困难。同行的那曲卫生局副局长董珠告诉张卫达,藏北高原被称作世界屋脊的屋脊,辽阔无垠,人烟稀少,只有靠饲养牦牛、绵羊和山羊来维持生计的牧民才能生存下来。说着用藏语唱起了那首流传千百年的牧歌:你是耸入云天的高山,我是辽阔无边的大海,只要我们山水依然,那些草木要变就变……
苍凉的歌声在荒凉的高原回荡。张卫达想起在人民大会堂参加全国创先争优表彰大会,获得“全国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荣誉,受到胡主席亲切接见时的场景。他的心仿佛被严酷、恶劣的自然生态挤压着:一定要用自己的手术刀,让患先心病的藏族孩子恢复健康。
第二天,当医疗队出现在海拔4747米的班戈县城时,见到从大城市来的“门巴金珠玛米”(军医),淳朴的牧民们纷纷献上洁白的哈达,端出珍藏的青稞酒和滚烫的酥油茶。看着一张张淳朴的脸庞和一双双热切的眼神,张卫达心中一颤,不由得泪就下来了。他对医疗队员们说:“藏族同胞是通过咱们军人认识共产党的。当年,老一辈砸碎了他们身上的枷锁,让农奴翻身做了主人,今天,如果我们不能为他们解除病痛,就有愧金珠玛米的称呼,就有愧于藏族同胞对共产党、解放军的一片深情。”
在为当地198名患儿进行完检查后,当夜,张卫达不顾严重的高原反应,吸着氧气召集医疗队员们开会,决定改变原定在班戈休整一天的计划,直接赶往义诊下一站申扎县。
听说医疗队不缓口气就要在赶往300公里外的申扎县,随行的工作人员看着因为高原反应面色青紫、嘴唇干裂的张卫达,劝阻说:“张主任,您高原反应这么严重,休息一天,身体适应了再走吧,不然身体会受不了的。”
“我多休息一天,患先心病的孩子们就要多忍受一天的痛苦,放心,我扛得住!”在张卫达的坚持下,医疗队上午赶路,下午义诊,连续两天,行程700多公里,分别对申扎县和尼玛县的430多名先心病患儿进行了筛查。
为了让确诊的115名先心病患儿早日接受手术,7月6日医疗队冒着大雨和冰雹在泥泞的草原上,驱车16小时,行程910多公里回到拉萨,7月7日便带首批30名患儿乘火车赶回广州。
在平均海拔4700多米的万里羌塘,5天行程2500多公里,筛查患儿639名。看着这一连串不平凡的数据,在拉萨火车站分别时,中华慈善总会新闻慈善促进会执行会长徐镜轩看着被高原反应和连续的工作折磨的几斤虚脱的医疗队员们,发出了由衷的赞叹:“援藏的医疗队来了一批又一批,但从来没见过这么玩命的医疗队!”
医疗队一边吃药,一边吸氧,一边筛查。藏族先心病患儿家属说——
“从来没见过这么善良的好‘门巴’!”
海拔4700多米的藏北高原,大气氧含量不到平原地区一半,强烈的高原反应和高强度的工作,让医疗队员一度在死亡线上挣扎。
7月2日到达班戈后,颠簸了一整天的张卫达疲惫不堪,没沾一粒米,就匆匆回到房间。深夜一点多钟,张卫达突然感到头痛、心慌、恶心、呕吐。闻讯赶来的护士兰苗看他脸色发紫、呼吸困难,当即用血氧饱和仪进行检测——血氧饱和度49%,心跳217。在平原地区,正常人的血氧饱和度为98—99%,若低于60%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兰苗迅速帮助张卫达服用高原康(一种治疗高原反应的药品)和止痛药,并找来氧气袋,紧急吸氧,帮其调整呼吸,血氧饱和度逐渐恢复到80%,心跳平稳在110左右,脱离了生命危险。
第二天早上,一夜未眠的张卫达强撑着虚弱的身体,整理好医疗器材准备前往班戈县人民医院开始义诊。他发现医疗队员个个满脸疲倦、精神萎靡,一问才知道,由于严重的高原反应,大家都和他一样几乎彻夜未眠,有的还出现了发烧、呕吐、腹泻等症状。张卫达挥舞着拳头给队员们打气:“同志们,振作起来!我们是来给藏族先心病患儿看病的,只有把最好的精神面貌展现在藏族同胞面前,才会赢得他们的信任!”
藏北高原天气变幻莫测。义诊开始不久,突然下起了雨,气压骤然降低,原本就高原缺氧的医疗队员呼吸更加困难。张卫达嘴唇干裂、脸色青紫,连坐在椅子上用听诊器听孩子心跳,都感到非常费力。为孩子进行彩超检查的主治医师袁彬彬,每给一名孩子做完检查,都要大口大口的喘着粗气。护士兰苗在帮助一名正在做彩超的孩子翻身时,由于缺氧一个趔趄坐在地上,半天才爬起来。
几个带孩子来检查的藏族同胞看医疗队们痛苦的样子,比划着劝他们休息。张卫达笑着摇了摇头,与队员们一起,吃几粒止痛和抗高原反应的药,带着氧气坚持筛查。
藏族先心病患儿家属们眼含着热泪:“他们真正把咱们当成了亲人,从来没见过这么善良的好‘门巴’!”
“这样的好人,菩萨一定会保佑他们的。”老人们摇着转经筒,到寺庙为医疗队员们祈福。
第二天下午到申扎县时,医疗队员们吸取在班戈的经验,义诊前就把止痛药、高原康和氧气准备充分,不到三个小时就为160多个孩子进行了筛查。就这样,连续几天医疗队员们一边吃药、一边吸氧、一边筛查,完成了三个县639多个孩子的筛查任务。义诊结束后,在离开平均海拔5000米的尼玛县的路上,心胸外科副主任马涛笑着跟笔者开起了玩笑:“战争年代,粟裕大将有四件宝——枪、地图、指北针和望远镜,这次义诊我们也有四件宝——药片、B超、听诊器和氧气袋。”
为了1名没参加筛查的患儿,驱车40多公里上门巡诊。医疗队员说——
“不能让任何一个孩子失去手术机会!”
“起巴(孩子)后天到广州做手术!”医疗队刚走,班戈县卫生局就确定了首批30名赴广州就医的患儿名单,全县的藏胞们激动的传递着这一喜讯。
青龙乡10岁的女孩平措拉姆高兴地与奶奶一起准备着路上吃的糌粑和酥油茶,想起了那天“门巴金珠玛米”们到家里为她检查身体的一幕。
7月3日下午,张卫达为最后一名藏族孩子做完检查后,发现筛查人数与当地卫生局提供不符。一查才知道,因故没来参加筛查的孩子就是平措拉姆。
平措拉姆是一个孤儿,从小就没有爸爸,6岁时妈妈又离家出走后,她被爷爷奶奶抚养养大。前不久,乡里的医生来给她体检时,怀疑她患有先天性心脏,让她到县上接受筛查。筛查这天,爷爷生病了,奶奶腿脚也不方便,没办法送她到县上。
“我们来一次不容易,不能让任何一个孩子失去手术的机会。”了解事情的缘由后,张卫达不顾一天的疲劳和强烈的高原反应,带领医疗队驱车40多公里,上门给平措拉姆进行检查。
下午六点多钟,平措拉姆正帮奶奶打扫院子,突然看到一群金珠玛米走进自己家门。张卫达细心地给拉姆做着检查。他告诉拉姆的奶奶,拉姆患的是一种叫动脉导管未闭的先天性心脏病,如果不治疗孩子会落下终身残疾,但只要做一个小手术,小拉姆就会像漂亮的仙女一样,快乐成长。
刚走出平措拉姆家的院子,张卫达就碰到几个前来求医的藏胞。他把巡诊药箱往地上一放,坐在上面,在街上就开始为藏胞们进行检查。村民们被张卫达的耐心和爱心感动了,纷纷围上来热情打着招呼,献上洁白的哈达,邀请他到家里做客。
7月5日下午,医疗队经过6个小时的颠簸到达尼玛县,饭都没吃一口,就连续为250多个孩子进行义诊。晚上6点钟,距县城近200公里的尼玛县达果乡和中仓乡的孩子依然没有到达义诊地点,县卫生局的工作人员劝医疗队先回招待所吃饭。心胸外科副主任马涛仿佛没有感到饥饿,说:“再等等,要是这次他们错过了,医疗队下次来还不知什么时候。”一个多小时后,两个乡的孩子才陆续到达。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与医疗队居住的尼玛招待所隔街相望的广场上,数百名年轻的藏胞围成大大的圆圈,跳起了欢快的“锅庄”(藏族节日或农闲时跳的民间舞蹈。男女围成圆圈,自右而左,边歌边舞),一首优美的藏北牧歌在天边回荡——
无边无际的广阔草原
满山遍野的牛羊群
我们牧民永远幸福
是共产党的恩情…… (新闻慈善促进会供稿)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