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六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共青团工作做出重要批示,指出实现中国梦,需要依靠青年,也能成就青年,强调要深入研究当代青年成长的新特点和新规律,把准方向、摸准脉搏,大力推进团的组织和工作创新,牢牢把广大青年团结和凝聚到党的周围。
七月,秦宜智在全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暨2014年年中工作交流会上,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以“虚功实做”为主题作了重要讲话,要求各级团组织以“虚功”凝聚信念,用“实做”集聚力量。因此,从即日起,特别推出“玉汝于成中国梦”系列报道,将全面展示各级团组织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的成果,积极推广共青团组织通过“虚功实做”增强团的工作吸引力与凝聚力的创新举措与经验,充分反映各级团干部勇于探索、敢于担当的时代精神。敬请广大网友和各级青年团干关注。
四川乐山金口河区和平彝族乡血杠村位于美丽的大渡河金口大峡谷。这里有一所彝族小学。每天,浙江理工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志愿者张开富都会花三个多小时走过崎岖陡峭的山路,去为这里的26个孩子上课。在他之前,学校里只有一位老师,叫常春明,一位在血杠小学坚守了33年之久的“爷爷教师”。一座大山、两个老师和二十六个孩子,他们一同讲诉深山里相互守望的故事。
“爷爷教师”甘受清贫 用奉献守护孩子们的梦想
常春明,一位在血杠小学坚守了33年之久的“爷爷教师”。张开富供图
今年8月,作为第十七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张开富来到了这个坐落在云层之上的彝族小学,在这里,和他并肩作战的只有一位“光杆”教师--常春明。
“血杠村环境很艰苦,村民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经济落后,大部分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家里的茶田,一部分人会外出务工。学校教室的对面就是悬崖上的庄稼地,不足100平米的操场成了村民和孩子们茶余饭后聚集的地方,他们一面对着生存的依靠,一面对着未来的希望。”张开富说。
这里的孩子们都有美好的梦想,他们特别喜欢美术课和音乐课,他们渴望读书成才,血杠小学无疑是他们梦想起航的地方,而常春明则是他们开启梦想的引路人。“就像常春明老师说的一样,‘我下山了,这所学校就没了,山上的娃娃就要受罪了’。”
在学校里常春明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爷爷教师”。因为,他在这所大山里唯一的小学任教已经33年,几乎现在所有在校学生的爸爸都是他的学生,在孩子们心中,常春明不仅是他们的老师,还是他们和蔼可亲的爷爷,在村民眼里,他更是这个只有50户人家的村庄里最忠厚的长者,是这座大山里的英雄。
33年前,常春明17岁,那一年他高中毕业,是村里为数不多的高中生,也是父母的骄傲。但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放弃了组织上给他分配的工作,回到山里教书,这让他的父母非常不理解,而这种不理解一直伴随着他们走完了一生,这也成了常春明心中永远的遗憾。转眼间33年过去了,常春明也由当年风华正茂的少年变成了现在的忠厚长者,现在他最得意的事情就是他的学生在山下的小学和初中里都名列前茅,每次提起学生他都激动得像个孩子。岁月的车轮在前进,光阴荏苒,物是人非,但是唯一不变的是他那颗希望山里的孩子们都能成才的心。
血杠小学正在翻新,虽然没有娱乐设施,没有院墙,但是有了新的课桌椅,这对孩子们来说已经很不平常了,常老师也非常开心。张开富供图
张开富告诉记者,在33年的教学生涯里,常春明既是语文老师,也是数学老师,他既要教孩子们唱歌,还要教孩子们画画。“常老师就这样一个人在这座孤寂的高山上坚守了33年,默默无闻地教育着山上的孩子们”。
在常春明刚来到学校的时候,这所小学还有一位老师,两个人可以分工协作,但好景不长,没几年,那位老师离开了血杠小学,去了山下的一所小学,至此之后,血杠村便再没有老师来过,常春明一个人“孤军奋战”了20多年。
常春明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三个孩子都先后上了大学,所以每年不菲的学费就成了最让他头疼的问题,为了筹集孩子的学费,他已经背负了沉重的债务,“当我问他‘为什么在辍学之风盛行的山村让三个孩子都上大学’,他抽了一口烟感慨地说,‘在这样的山村,读书才是走出大山唯一的出路。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就是对我们说的。’”张开富清晰地记得与常春明的对话。
“如果眼泪是一种财富,常老师就是一个富有的人,在无数的日子里,他让我们泪流满面,他点亮了火把,刺痛了我们的眼睛。”张开富说。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