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医生钟晶是个土生土长的贵州都市人,能够与乡村结缘,还要从她2008年的经历说起。那段时间,钟晶常常前往黔西南州贞丰县探望在农村工作的丈夫,农村的见闻给了钟晶很大的触动。
“最美乡村医生”的坚守之路
(图/文 郭泽玉 唐仲嵘 记者 王佳勇)“人活着,要对别人有价值,不能畏惧环境艰苦。村里缺医生,乡亲们需要我,”正是这句话,支撑着钟晶离开繁华都市走向乡村,坚定了她的乡村医生的历程。
钟晶1982年10月生于贵阳市白云区,布依族。生在都市、长在繁华城市的钟晶,2008年前后,曾因多次前往丈夫工作的黔西南州贞丰县龙场镇探亲,数次探亲的农村生活见闻,给了钟晶很大的感触,特别是农村群众看病的艰难,唤起了其医者之心。
贞丰县龙河村是典型的喀斯特石山地区, 9个组765户2967人,其中布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35%。长期的山地封闭让当地群众卫生防病知识缺乏。村民中风湿病、儿科病高发,日常的伤风感冒也有可能成为村民健康的大敌。
其中,40%左右的妇女患有妇科疾病,但由于村里缺少女性妇科医生,她们从不接受检查治疗。“哪怕是女医生,她们也很扭捏。”
目睹当地群众普遍缺乏卫生防病知识,看病困难,很多妇女由于观念保守,不愿找男医生看病,小病被拖成大病。城乡医疗条件的巨大差距令她震惊,她毅然决定,从贵阳的大医院辞职,一方面是为了与丈夫团聚,一方面是为了给群众看病。
钟晶把想法告诉了母亲,母亲一下急了,说到:“城里工作好好的,你从小娇惯惯了,去乡下谁来照顾你?家里的孩子、老人怎么办?”
钟晶跟母亲解释:“山村缺医少药,老百姓实在太苦了,我要用自己的行动让乡亲们过得好一点。”2008年冬天,钟晶把幼小的女儿托付给远在重庆的婆婆,径直到了龙场镇龙河村,并拿出自己的2万多元积蓄建起了诊所。
在条件非常艰苦的龙河村创办了卫生室后,钟晶就开始了她真正“行医”的人生历程。她走村串寨,为全村村民建立健康档案,讲解防病知识。
因为工作细致负责,钟晶对当地的基本情况迅速熟悉起来,甚至谁家大人打工去了,小孩有病,谁家老人留守在家,需要什么药,钟晶心里都一清二楚。她自己动手制作中药,病人来看病,她将整盒的药分开,根据病情配置药量,尽量让病人省钱。对贫困、空巢老人不仅不收钱,还常留他们吃饭。坚持上门为瘫痪老人定期检查、治疗,晚上还给留守老人送药。她每天早上7点20分起床开始为群众看病,为了帮病人打针,经常忙到晚上十一二点。
诊所开张时,钟晶刚满25岁。当地很多老百姓都不相信这个娇小的年轻女医生能够治病。那段日子,她也十分苦恼,“该如何让乡亲们信任自己呢?”钟晶一直在思考着有效的对策。
见到有群众来看完病,不拿药。钟晶琢磨,可能是病人担心自己的药没有效果。于是她先配送一天的药给病人,如果治不了病、没有效果就不收钱。钟晶还走进乡亲家里,给他们讲解防病知识。病人来看病,她将整盒的药分开,根据病情配置药量,让病人尽量省钱。
很快,钟医生看病态度好、价格低、有效果才收钱的传言在老乡中传开了。龙河村卫生室越来越出名,那些在这里看好病的村民,一传十,十传百,很多患者慕名而来。
钟晶的诊所开张两个月后,其丈夫被调至黔西南州委工作,这让钟晶不得不陷入走或留的两难境地。
两个月来的行医经历,钟晶发现由于当地贫穷闭塞,当地农村妇女大多数都缺乏基本的卫生保健知识,不少妇女患妇科病后,找不到女性妇科医生,一直拖到病情恶化。龙河村还是个风湿病高发村,老人几乎都患有风湿病,一些村民40来岁就骨骼变形、直不起腰,而村民最缺乏的就是能够对症下药的好医生。
对此,钟晶最终决心留下来为当地百姓治病!
下了决心的钟晶拿出2万元购买了理疗仪、治疗妇科等疾病的仪器,所有用具每周消毒一次,还按大医院要求设置了垃圾分类,据说当时钟晶的卫生室是镇里最正规的之一 。
村里不少苗族群众不懂汉语,钟晶就靠打手势,或请懂汉语的苗族学生帮忙翻译。2010年国庆节,钟晶还自掏腰包,请来贵阳的妇科专家为村民坐诊,她也趁机学习。“我为自己学有所用感到安心。”
除了因为医术获得当地村民信任,钟晶也始终为村民着想。她卖药十分便宜,有时几元药钱都免了,钱不够也可以赊账。村里一位78岁的“空巢老人”靠捡塑料瓶为生,全是一两毛的零钱,这样的病人,钟晶不仅不收钱,还常留他们吃饭。
为了降低群众看病的费用,钟晶想了不少办法。钟晶开出的方子绝对是最低药量和最低药价;她还自己动手擂药、配药,尽量让群众用最少的药治好病;地方的一些疑难杂症,她会根据家传的办法,结合自己的医疗知识和实践,中西并用,而中药材也尽量自己动手制作。
钟晶白天在卫生室给人看病,晚上时不时地带着药到村里去看看留守的老人们。在龙河村的小路上,村民还常常看见娇小的钟晶时常背负瘫痪的老人到诊所定期检查、治疗。“老人子女外出打工,钟医生像她子女一样背上背下的,太不容易了。”村民说。
在龙河村卫生室,条件无疑是艰苦的。衣柜是装药的纸箱,只有单调的三四种蔬菜,买不到爱吃的巧克力和奶茶,更没有五彩斑斓的时装。电力不足时还常停电,晚上只能靠蜡烛或应急灯照明。丈夫刚调走时,她独自躺在卫生室里,听着山风呼啸,害怕得睡不着,只好爬起来靠在墙上坐到天明。
没有澡堂,只能用两个大桶提水到屋内,蹲在一个大盆里洗澡;农村简易厕所臭气冲天;夜深人静时,还能听见老鼠窸窸窣窣从床下爬过的声音。
对于钟晶本人来讲,最难以忍受的莫过于寂寞。刚来时,没有电视和网络,也没有朋友,病人又少,找不到人说话,“卫生室里静得很可怕,感觉外面的世界很遥远。”
在村里,钟晶天天和乡亲们见面,半月甚至一个月与丈夫见面,与父母和孩子却是每年春节见上一回。“我很想念家人,不能照顾孩子和丈夫,不能孝敬父母,我也充满了内疚。”钟晶说。
村民们都已把钟晶当成了朋友,没病时也来拉拉家常,赶集时常来歇歇脚。也常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快乐和温暖,卫生室里的燕子窝每年都有燕子返巢;村民们常送来自家地里的蔬菜,逢年过节大家又不约而同送来糍粑、红米饭;乡亲们一起看露天电影有说有笑,感觉人与人很近;她记得每一个医治过的孩子的名字,孩子们也亲切的叫她“姨妈”“小嬢”。
因为放弃了大城市的繁华,深入农村为边远山区群众看护健康,且一去就坚持了多年,为此,钟晶除了活动当地村民的信任外,还获得了更多社会荣誉,包括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贵州省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并入选“中国好人榜”,钟晶也因此被网友称赞为“最美乡村女医生”。
下一页 |